html模版






標題

我想知道: 為什麼會有地震啊????


問題


如題,請問地震從何而來?是怎麼發生ㄉ?知道ㄉ回答一下吧!!!謝嚕!!!


最佳解答


地震發生的原因為何? 地震可分為自然地震與人工地震(例如:核爆)。一般所稱之地震為自然地震,依其發生之原因又可分為:(1)構造性地震、(2)火山地震、(3)衝擊性地震(例如:隕石撞擊)。其中又以板塊運動所造成的地殼變動(構造性地震)為主。 由於地球內有一種推動岩層的應力,當應力大於岩層所能承受的強度時,岩層會發生錯動(dislocation),而這種錯動會突然釋放巨大的能量,並產生一種彈性波(elastic waves),我們稱之為地震波(seismic waves),當它到達地表時,引起大地的震盪,這就是地震。 許多大地震發生後,常出現地表破裂的現象,究竟是斷層引發地震抑或地震造成斷層,目前尚無科學上的定論。但是,斷層經常是地震釋放能量的地方。 凡地震所造成之地表震動,為人體所能感覺到的稱為有感地震;反之,則為無感地震。 在主要地震發生之前,有時先發生若干次小地震,謂之前震(Foreshock)。 在主要地震之後,常有若干次小地震相繼發生,謂之餘震(Aftershock)。 前震有時不易察覺,而餘震則較前震明顯。 台灣歷年來發生大地震均有地裂、山崩、斷層等地殼變動之狀況,如1906年3月17日嘉義地方烈震,產生梅仔坑斷層,長13公里,水平變位最大為240公分,垂直變位最大為180公分,有顯著之地裂及噴泥等現象。 1935年4月21日新竹、台中烈震,發生屯子腳及獅潭斷層,前者長10餘公里,後者20餘公里,水平最大變位150公分,垂直最大變位達3公尺,是以陷沒、山崩地裂、噴泥等現象均甚顯著。 1941年12月17日嘉義地方烈震,雖未發生地震斷層,但有很多廣大山崩,草嶺有山體移動達2,500公尺,落土堆積河谷,造成清水潭震生湖,世所罕見。 1946年12月5日台南強震,產生新化斷層,長12公里,水平最大變位220公分,垂直為200公分,多處有噴泥及地裂現象。 1999年9月21日集集大地震,由車籠埔斷層造成約100公里長之地表破裂,水平最大變位7公尺,垂直最大變位達4公尺,多處有噴沙、噴泥現象。 以上是地變較為顯著者。 雖然人們至今對於地震發生的機制(mechanism)還沒有澈底了解 ,地震預測理論也還沒有充分建立,但是仍有許多嘗試性的地震預測研究方法,常見的有以下幾種:(1).測地法,(2).驗潮,(3).地殼變動的連續觀測,(4).地震活動,(5).地震波速度,(6).地磁及地電流,(7).活斷層及褶曲,(8).岩石破壞實驗和地殼熱流量的測定,(9).其他。 茲選擇介紹一些重要的方法如下: ※測地法(geodesic method): 根據過去許多紀錄,在大地震發生時地殼會發生變動,而有時會發生在地震之前。因此測量地殼變動情形並研判地震前兆現象,是可以預測將否有大地震發生。例如西元一九六四年日本新瀉地區發生地震前有地盤下沈現象,因當地經常從事測量調查工作,故發現地震發生之前確有前兆現象可尋。 此外,地殼發生變動的面積會隨地震規模之增大而增加,也就是說地殼發生異常變動的範圍越廣,可能發生地震的規模也越大。 ※井水含氡量的變化: 蘇俄的科學家,在加爾姆地區發現到水井中的含氡(Radon) 於地震前會增加,亦用以預測地震。 氡是一種放射性氣體,科學家們認為當岩石受到強大壓力時,岩石內部產生無數微小裂隙,通常只有用顯微鏡才看得見。岩石有了裂隙之後,曝露於地下水的表面積自然也會增加,當地下水滲入裂隙之中,補滿裂開的空隙,可以接觸到較多的放射性物質,同時吸收更多量的氡。直到地震發生,岩石突然崩裂,氡的含量又逐漸下降。因此,監測井水含氡量,可以知道岩石受力情形,從而預測地震。 ※分析天然氣含量: 德國杜秉根大學的地質學家恩斯特教授,在富有沼氣的杜秉根地方從事地下沼氣含量的分析,建立了一種具有地方特色的地震警告系統。 在西元1969年,他首次觀測到探測器裡沼氣含量先增加0.2%至2%,而於經過強烈地震後沼氣含量又告下降。又發生餘震時,沼氣含量也會增加。在1973年,恩斯特教授在中美洲的哥斯達黎加的首都聖荷西擔任客座教授時,與哥國的地質研究所合作研究,他以天然氣探測器觀測的結果,發現地球天然氣含量與火山爆發有連帶關係,此法也能預測地震。 天然氣探測器主要在分析二氧化碳,因為在火山要爆發的那些地區 ,二氧化碳的濃度會高達12%。 測定土壤內天然氣含量的方法簡單,測定工具只需一根1公尺的探測管,是屬於較經濟的一種預測地震方法。


其他答案


●九州娛樂網站http://ts777.cc●●●運彩遊戲、真人遊戲、電子遊戲、對戰遊戲、對戰遊戲●●●●新舊會員儲值就送500點●真人百家樂彩金等你拿●線上影片直播、正妹圖、討論區免費註冊歡迎免費體驗交流試玩!●九州娛樂網站http://ts777.cc你是要年表還是地震原因地震(Earthquake)地震(又稱地動)是指地殼發生的震動。當地球內部在運動中積累的能量對地殼產生的巨大壓力超過岩層所能承受的限度時,岩層便會突然發生斷裂或錯位,使積累的能量急劇地釋放出來,並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方八面傳播,就形成了地震。一次強烈地震過後往往伴隨著一系列較小的余震。地震波地震發生時由於震源的岩石破裂產生的彈性波,分為橫波和縱波兩種。橫波傳播速度2.0-5公里/秒,能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動,是地震時造成建築物破壞的主要原因。縱波傳播速度3.5-10公里/秒,能引起地面上下顛簸振動。地震時,縱波先到達地表,所以人先感覺到地面上下振動。但由於縱波衰減比橫波快,所以離震中較遠的地方,只感到水平晃動。震源地震波產生的地方。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又稱震中。震中是地表距離震源最近的地方,也是震動最強烈,受地震破壞程度最大的地方。震中及其附近的地方稱為震中區,也稱極震區。震源深度震中到震源的深度。震中距觀測點到震中的距離。震源距觀測點到震源的距離地震的大小目前衡量地震大小的標準主要有震級和烈度兩種。震級地震強度大小的一種度量,根據地震釋放能量多少來劃分。目前國際上一般採用美國地震學家芮希特(CharlesFrancisRichter)和古騰堡(BenoGutenberg)於1935年共同提出的震級劃分法,即現在通常所說的芮氏規模。芮氏規模是地震波最大振幅以10為底的對數,並選擇距震中100公里的距離為標準。芮氏規模每增強一級,釋放的能量約增加31倍。小於里氏2.5級的地震,人們一般不易感覺到,稱為小震或微震;里氏2.5-5.0級的地震,震中附近的人會有不同程度的感覺,稱為有感地震;大於里氏5.0級的地震,會造成建築物不同程度的損壞,稱為破壞性地震。里氏4.5級以上的地震可以在全球範圍內監測到。有記錄以來,歷史上最大的地震是1960年5月22日19時11分發生在南美洲智利的芮氏8.9級地震。烈度指地震對地面所造成的破壞和影響程度,由地震時地面建築物受破壞的程度、地形地貌改變、人的感覺等宏觀現象來判定。地震烈度由義大利火山學家GiuseppeMercalli於1902年提出,從感覺不到至全部損毀分為1-12度。5度以上才會造成破壞。每次地震的震級數值只有一個,但烈度則因觀測地點的不同而異。地震的種類地震一般可分為人工地震和天然地震兩大類。由人類活動,如開山、開礦、爆破等引起的叫人工地震,除此之外便統稱為天然地震。按成因分構造地震由於地殼運動引起地殼岩層斷裂錯動而發生的地殼震動,稱為構造地震。由於地球不停地運動變化,從而內部產生巨大地應力作用在地殼上。在地應力長期緩慢的作用下,造成地殼的岩層發生彎曲變形,當地應力超過岩石本身能承受的強度時便會使岩層斷裂錯動,其巨大的能量突然釋放,形成構造地震。世界上絕大多數地震都屬於構造地震。火山地震由於火山活動時岩漿噴發衝擊或熱力作用而引起的地震,稱為火山地震。火山地震一般較小,數量約占地震總數的7%左右。地震和火山往往存在關聯。火山爆發可能會激發地震,而發生在火山附近的地震也可能引起火山爆發。陷落地震由於地下水溶解可溶性岩石,或由於地下採礦形成的巨大空洞,造成地層崩塌陷落而引發的地震,稱為陷落地裂。這類地震約占地震總數的3%左右,震級也都比較小。誘發地震在特定的地區因某種地殼外界因素誘發而引起的地震,稱為誘發地震。這些外界因素可以是地下核爆炸、隕石墜落、油井灌水等,其中最常見的是水庫地震。水庫蓄水後改變了地面的應力狀態,且庫水滲透到已有的斷層里,起到潤滑和腐蝕作用,促使斷層產生新的滑動。但是,並不是所有的水庫蓄水後都會發生水庫地震,只有當庫區存在活動斷裂、岩性剛硬等條件,才有誘發的可能性。按震源深度分淺源地震震源深度小於70公里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70-300公里之間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大於300公里一般來說,震源越淺地震的破壞性也越大。破壞性地震一般是淺源地震,震源深度集中在5-20公里上下。地震分佈統計資料表明,地震活動在時間和地理分佈上都有一定的規律性。這些都與地殼運動產生的能量的聚累和釋放過程有關。時間分佈地震活動在時間上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表現為在一定時間段內地震活動頻繁,強度大,稱為地震活躍期;而另一時間段內地震活動相對來講頻率少,強度小,稱為地震平靜期。地理分佈——地震帶地震的地理分佈受一定的地質條件控制,具有一定的規律。地震大多分佈在地殼不穩定的部位,如地球板塊之間的接觸處及板塊斷裂破碎的地帶,形成地震活動活躍的地震帶。全球地震主要分佈在兩大區帶上。一是環太平洋地震帶,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阿留申群島、堪察加半島,千島群島、日本列島,經臺灣再到菲律賓轉向東南直至紐西蘭,是地球上地震最活躍的地區,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地震。二是喜馬拉雅-地中海地震帶,大致從印度尼西亞西部,緬甸經中國橫斷山脈,喜馬拉雅山脈,越過帕米爾高原,經中亞細亞到達地中海及其沿岸。地震前兆地震前兆是地震特別是較大的地震發生之前的各類異常現象。分為宏觀前兆和微觀前兆。前者可以由人的感覺器官直接覺察,如動植物、地下水等的異常以及地光、地聲等。後者不能被人的感覺器官直接覺察,需用專業儀器才能測出,如地形變、地磁場、重力場、地溫、地應力的異常等。對地震前兆的觀察和監測是地震臨短期預報的重要手段。參考資料:知識+


以上文章來自奇摩知識家,如有侵犯請留言告知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51114000014KK12745


6A7CD840F16F33B9
arrow
arrow

    n71ph37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